今天腾讯宣布,计划将所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股份作为中期股息派发给腾讯股东。派发完成后,腾讯持有京东股份占比将从17%降至2.3%,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同一天,腾讯、搜狗退出知乎股东。看样子估计腾讯未来还会退出更多已投资的互联网公司的前三股东位置。
监管层这是要拆掉腾讯的“互联网ETF”结构吗?
如果拆掉,意味着腾讯既3Q反思之后,将“什么都做”改为“什么都投资”战略之后,将又一次面临战略调整问题。
前一次是腾讯经过3Q大战后的反思,改变了“什么都自己做”的战略、而是通过投资互联网行业各个细分领域龙头,把包括但不限于拼多多、京东、美团、滴滴、快手、贝壳、B站等铁索连船,让自己形成舰队。这个战略很成功,也让自己市值逐渐膨胀到亚洲第一、全球前十。
如果监管层要拆掉所有“铁索”、要求腾讯退出所有互联网细分龙头主要股东位置,则表明投资战略的终结。那么腾讯的下一个战略是什么,未来该何去何从?

而且这对行业三、四、五、六、七,都不算什么好事。尤其是之前通过选边站队获得支持的细分领域的公司,它们并不愿意看到腾讯退出。

为了证明我这个推想,我去看了一眼中概股开盘后的表现,京东-7%,B站-6.5%,美团-1.65%。

......

我有个朋友之前腾讯700万的浮盈,最近快跌没了,他投资腾讯8年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港股通,只能每年换一些外汇港币出去买腾讯。和千千万的投资者一样,他坚信中国互联网会是巨大的时代红利,而腾讯必将是皇冠上的明珠。

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腾讯的每一次回调都是在发钱,闭眼买,买到就是赚到。

确实中间有几次股价回调他都勇敢的补仓了,后面也都涨上去了,越赚越多。

后来内地开通了港股通,这对他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不用再受限于5万美金的外汇额度,可以更自由的增加仓位。

我这朋友收入可观,这几年但凡有余钱就会加仓腾讯,一路买下来也接近千万了,

最好的光景出现在去年年初,据他说账户里单单在腾讯这只股上的浮盈已经超过700万了,我当时并没有和他聊起获利了结的事,因为我明白盈亏同源的道理,如果是存了赚钱就走的念头,这8年间多少次波动早给洗出去了,有这耐心和毅力的,肯定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当时他给我说的是希望腾讯给自己挣到资本市场上第一个千万。但之后腾讯的股价是这样的,从高点下来差不多40%跌没了。

间中他根据此前的习惯加过两次仓,加仓的时机都不是刻意挑的,他说就是外面回了两笔款,第二天看也没看就买进去了。

其实腾讯的南非大股东减持的那天,我和他聊了一下对未来的看法,他说当年马化腾减持腾讯他都不慌,现在也别想太多,接着买就对了。

当然这次股价没有再像前几次那样涨起来,起码截止现在还没有,我刚问他成本线在哪,他说不到10%了。

……

他特地和我说,如果要写他的事千万别写的惨兮兮的,我说你想多了,投资腾讯最多也就挣的钱变少了,A股一大堆本金腰斩的,你惨个鸡儿…

说来好笑,这厮明明是个土生土长的大陆崽,买港股买美股,就是不买A股,去本土券商开户也是为了港股通,A股一分没买。我鼓噪过他几次,现在这么便宜该抄底了,他认真听取了我分析,觉得很有道理,然后拒绝了。

我之所以说他的事,觉得他其实也代表了很大一类股民,他们有很强的韧性,可以在自己看好的标的长线坚持。都说守股比守寡还难,但他们确实就可以长相厮守,怎么洗都洗不出去,甚至自己隔三差五还往里加码。

但当风险到来,股价大幅回撤的时候,基本上也很难躲得过去。这其实也是慢牛市做定投的困惑,坚持可以,账户有浮盈也很舒服,但什么时候退出是个问题?

退出的阈值设小了,很容易被洗出去。

退出的阈值设大了,跌残了才感到痛。

牛5年,熊1年,往往结果是浮盈5年,突然给你来这么一下,一把吐出去。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像A股这样的慢熊市更容易操作一些,熊5年,牛1年,前面5年你可能一直是浮亏浮亏浮亏,但最后凸凸那一下,你有比较明显的退出信号,不用追求卖在山顶,哪怕卖个山腰也很好了。

写着写着咋就像是一个定投基金的广告了,我其实就是今天行情无聊,随便分享一个股友的故事充充篇幅,你们如果有感悟挺好,没感悟就当听个故事解闷也不亏。

最后我补充一下,我觉得之所以能淡定的长线投资,一个核心的必备条件就是你得有一份高收入的体面工作,维持家庭充沛的现金流,否则生活所迫哪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在哪里谈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