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最怕的就是什么也写不出来,不知道怎么下笔,想得脑壳都疼。

可不写还不行,总有任务要交,总有东西要表达,也总有故事想分享。

美国罗伊·彼得·克拉克总结了50个写作技巧,从“写作基础”,“写作中的特殊效果”,“高效模板”,“有益习惯”四个部分,详细介绍具体操作流程。

这里先列出4个,供大家参考。

01 定调写作声音

作者借用了谁的视角?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受教育的情况,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解读。那作者呢?以哪个视角出发会更符合文章,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是“我”“我们”“你们”还是“他们”,还是几者兼有?

隐射的范围和来源是什么?是来自大众文学还是国学经典?引用的是工薪族的背景还是创业群体的艰辛历程?介绍清楚有利于吸引对应的读者?

和中立立场保持多远的距离?距离近了,则会引来批评,距离远了,则会引来争议。不同的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作者想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写作声音是什么样?就决定了写什么内容。因此把握好这点,就能找到灯塔的方向。

02 先删除明显的累赘,再删除细节处的拖沓

当作者爱上自己的文字时,他们往往容易陷入自嗨中,觉得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很好。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要杀死其中一个段落或细节的情况,因此,“杀死”它们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种选择需要理智的判断,删减时遵循铁律:词尽其用。

威廉·斯特伦克在《风格的要素》里写道:“有活力的作品一定简洁明了。”

那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步,把多余的句子删去,例如,意思重复的,削弱中心思想的,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句子……

一旦你的文字做到了精准与简洁,整个过程就仿佛从修剪过的大枝干开始,然后再抖落枯萎的树叶。

此外,一定要留出修改的时间,如果时间紧迫,也要争取一下改上一两遍。

这样的修剪,能够提炼作品的灵魂,使其呈现出来的效果格外耳目一新,轻松舒适。

03 围绕核心问题构建作品

故事需要引擎,一个以行动为读者解答的问题。

谁是始作俑者?有罪或无罪?谁会赢得比赛?她会嫁给谁?男主人公会成功逃脱还是舍生取义?好的问题驱动好的故事。

电影《光猪六壮士》里,失业的工厂工人想要通过当脱衣舞男来挣钱。这就有以下引擎:这些不同背景不同身材的男人能坚持下去吗?他们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爱情和多少金钱?这是他们未来会碰到的核心问题,也是故事往下发展的动力。

什么是源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受大环境影响多大?

好的作家会预料读者的问题并进行作答。编辑们则会关注这个故事中的漏洞,看看哪些关键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故事讲述者把这些问题带到一个叙事层面,在读者中创造出一种只有达到终点才能被满足的好奇心。

每个读者都喜欢从你的作品中得到一些东西,可能是某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某些情感的宣泄,也可能是对生活的启发。只有抓住了核心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作品的脉络。

04 打造你独有的写作工具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四处嗅探

第二步,探索创意

第三步,收集素材

第四步,寻找焦点

第五步,选择最好的材料

第六步,厘清思路

第七步,起草初稿

第八步,修改和阐明

把这几步想象成工具架或工具箱,自己则是一个园艺工作者,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在不同的阶段拿出不同的工具,将园艺进行到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过程就会愈发熟练,能够掌握的窍门也会越来越多。它不仅会通过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让你充满信心,也为你提供存放工具的大箱子,还能帮你诊断个人作品中的问题。

50个写作工具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这里只列出了4个代表性的例子。

想知道更多的内容,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虽然是国外的书籍,但道理是相通的。

它能够帮助作者从更多的角度看待作品,也能够帮助作者从更多的方向发挥自己的才能,更能够帮助作者找到可以走下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