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付费行业的思考

一、从市场看,头部集中度高,长尾玩家分散,竞争红海
知识付费整个市场规模在扩大,据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约为2.94亿人,而在2021、2017年分别为0.93亿、1.88亿。 艾瑞咨询在2021年3月推出的《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中预测,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在人才、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21年将达到235亿。 产业形成“腰型”结构,长尾市场占据40%营收份额,“小而美“模式将成为新小玩家入局突破口。 在200亿这个不大不小的产业规模里,行业玩家已经有了清晰的生态站位: [caption id="attachment_476" align="alignnone" width="867"]
2021年首届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上线,12月3日当天总销售额5088万;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平台销售额1.96亿;2021年123知识狂欢节销售4.35亿。同时,用户规模的逐年增长,很大程度上由于新增用户规模(下沉市场)在扩大,从完课率、复购率、留存等指标看,整个市场的老用户规模(或许)是在萎缩的。 同时,因为行业缺乏统一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标准,在一众长尾小玩家里,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不少玩家只是想借着知识付费的红利来收割一笔(内容低质、讲师山寨……),然后闪离,也并没有想做所谓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 所以,身在知识付费长尾生态位的公司或者个人,可能会经常陷入反复的自我矛盾:我该花时间打磨内容,还是差不多就推向市场?我该活用各种运营套路做好流量营销,还是经营好品牌和口碑?
二、从需求看,知识付费大众非刚需,满足的是特定需求
已知,知识付费是媒体、出版、教育三个行业交叉诞生的行业。 我们来看看知识付费相较于其它三个行业的特点: 1)知识付费VS出版: 相比于后者漫长内容生产流程和较高的生产门槛(一本书10万字起,且印刷成本越来越高),前者的效率大大提升,故而可以满足用户对于「新知识」、「新风口」的饥渴需求,对出版物产生了替代,但又无法完全替代(原本偏好实体出版受众有自己的消费习惯)。 2)知识付费VS媒体: 相较于媒体的碎片化、盈余过载式的报道,知识付费是更体系、框架的,故而可以满足一部分人对于提纯降噪后的体系化内容的渴求;但如果只是「整理加工」而不是「组合创新」,付费如何PK过免费? 3)知识付费VS教育: 教育的特点是重服务、高单价,那与此相对的知识付费的优点可能就是轻服务、低客单价? ① 从价格看,线上知识付费产品的售价一般在200元以下,而线上教育产品通常价格区间较大,从几百块到几万元不等。 ② 从学习内容看,知识付费是软知识,以信息获取和认知提升为目的,教育是硬知识,以能力提升和明确的结果导向(就业、解决问题等)为目的。- 软知识:书、经验、思维方法、实用技能
- 硬知识:技能资质、学科知识
- 价格敏感型;
- 想提升认知,没有明确目的性;
- 自学能力、自律性强,但需要自由度的学习者。
三、都在说转型,知识+服务可能是(不唯一的)解决方案
经过了4年的摸索、验证,或许现在唱衰知识付费还为时尚早,但分拆市场、产品、用户(需求)等种种要素,你不得不承认,好像单就 「知识付费」来讲是可能没有太多新兴机会了。 作为一个处于长尾生态位的从业者,你也会明显感知到从18年开始,同行们都在转型,都在给知识付费做加法。 最明显的一个共识就是,做服务,强化教育属性。 事实上行业里已经有很多「知识付费」公司将自己的业务定性为「知识服务」了——知识(内容),服务二者缺一不可,且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做到。从结果看,交付给用户的不单单是信息,而是能力。 借用36氪记者孟小白的文章《我不是想断言“知识付费”已死,但它确实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了》的一句话:给到、知道、学到、得到,都是没用的,只有做到,才会产生信心;而知道越多、能做到的越少,反而更容易焦虑。关于知识服务,行业里已经有一些实践指向,还有一些是待实践的想法,我在本文第4部分对其做了一些简单归纳。 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传统的(无线上环节)线下教育培训虽也属于知识服务范畴,但因发展历史较久,场景和受众较为恒定,和近两年以线上为主要载体(线下为辅)的知识服务面临的具体问题也不一样,不在本次讨论的范畴之内。
四、知识付费当下、未来的可能性
4.1 组合产品策略,线上线下融合,商业模式上建立从C到B的商业闭环
现在大部分的知识付费产品,采取如下运营模式:- 提供完全免费的干货文章、限免课、直播课,用于引流和用户增长;
- 以启蒙为主,几百到几千价格梯度不等的训练营用于吸引初、中、高阶的职场人士,用于面向C端转化盈利;
- 同时线上+线下的企业内训业务,则是面向B端转化盈利。
- C端口碑:在课程基础上附加的训练营和助教,吸引了B端客户的关注和采购;
- B端定制:如果说C端的线上课是卖产品思路,适用「流量*转化率」的玩法;B端产品除了卖产品,还在卖服务,卖解决方案,即如何从B端企业和员工的核心问题需求、场景、学习特点出发去定向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培训方案,这不仅需要匹配需求的优秀导师、教研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力,还有现场实施、跟踪、反馈的通盘的项目管理能力。
4.2 标准化、规模化服务方式探索,提高服务人效比
知识服务,拆分看,一半是知识(内容),一半是服务。 行业内知识生产端已经相对标准化了,且线上课程除直播课外,录播课能做到极低的边际成本。但服务端还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人效低的问题。 服务通常来说包含几大要素:- 测评:水平测试;用户分级;
- 督学:跟进学习进度,作业完成;帮助学员克服学习惰性,通常由班主任角色执行;
- 辅导:课程答疑,作业批改,通常由助教、领教角色执行;
- 直播:强调的是实时互动、接近面对面的体验感;通常由主讲老师执行;
- 考试:学习效果检验;提供学习成果报告。
- 服务产品尽可能流程化,标准化,可持续性复用,提高单人服务能力和效率;比如一个500人的班级,至多只需要1个运营人员、1-2个兼职助教(历史优秀学员就可以)就够了;
- 重复开班的课程,每一期学员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有重合性,但微信群的信息流留存性不佳,有无可能开发一个社区类产品或者其它的在线文档,去沉淀一些内容;
- 督学这种事情,有无可能用产品化、机制化的方式解决,每个人配备一个专属机器人客服,去督促学习打卡;如果可以实现,作为督学角色的班主任可能不需要了;
- 一体化教学工具更迫切了,所有的服务环节都能整合进一个产品形态里,同时需要PC端和移动端能完美的适配,至少先摆脱微信群、第三方直播软件、石墨文档、问卷系统、word、excel多个学习场景切换的问题。
4.3 素人——名师,知识IP孵化,最大化老师的商业价值
教育通常是需要导师来增加课程背书的,导师的知名度是招生的重要利器。 但知识付费对讲师名气要求没那么高,只要有在某一个领域成体系的知识积累,就可以来分享,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付费导师。 樊登读书发起了「知识先生」活动,目的有两个:- 孵化6-15名身价不菲的知识先生(拥有1万以上忠实粉丝的知识达人);
- 帮助10万人因知识受益。
总结:
本文盘点了知识付费面临的问题,如头部集中度高,长尾玩家分散,竞争红海;知识付费大众非刚需,满足的是特定需求等,认为行业开始向知识服务转型,但知识+服务可能是(但不唯一的)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市场现状,简单归纳了知识服务领域一些新的实践方向参考。 总之,无论哪种探索,品牌力都无比重要,真实的品牌力来自用户口碑,而不是砸钱做市场推广。别把用户当成傻子,别有收割心态。 做知识服务也好,做教育也好,真正的成就感,一方面来自营收;更大的层面来自帮助用户在反人性(直觉感性)的学习中,激发出人性中热爱学习(理性)的一面,把自己作为一个试验品,感受到用户一层层的改变,并和自己原有的理想和目标相向,二者相得益彰。 以上,是做知识付费5个月后,一些不成熟思考,有些观点或许不够严谨,会随着信息和经验的积累逐渐修正,以开放心态接受批评。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