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颗高邮的咸鸭蛋,被描写得生动有趣。

不止是咸鸭蛋,在他笔下,从故乡的水、到街边的艺人。从花苗鱼虫,到各方美食,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文字淳朴、直白,记录着平淡生活里最打动人心的烟火气。

他就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以其独到的笔触,用平淡质朴的文字,把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曾经的他历经磨难,却大器晚成,最后却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是如何做到的?

01 两位良师的熏陶,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但也算书香门第,且家道颇丰。

祖父在清代是拔贡,到汪曾琪出生时,家中已有良田千亩,商铺数间。父亲多才多艺,丝竹管弦、金石书画、手工技艺均有涉猎。

父亲对他的教育从无疾言厉色,十分随和。“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父的名言,父亲对汪曾祺是一种放养的状态。

汪曾祺唱戏,他会用胡琴伴奏;喝酒,他会与汪曾祺推杯换盏;抽烟,他就给汪曾祺递烟点火,甚至在他17岁青春懵懂写情书时,还在旁边出主意。

所以受到父辈影响,他的性格洒脱、随性、淡泊且乐观。

1939年夏天,19岁的汪曾祺从故乡千里迢迢来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当时汪曾祺的写作课老师是沈从文。

有一次,汪曾祺写了一篇小说,想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沈从文却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

沈从文经常说:“写作要贴合人物来写“。

就是一句如此简单的话,汪曾祺却铭记于心,无意中也对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成为被很多人所喜的朴实清雅、中正平和的文风。

几年后,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后,只身到上海闯荡,却并不如意。

在这期间收到沈从文的信,信中谈到自己20岁初来北京时的遭遇,当时他举目无亲,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却坚持努力,梦想用一支笔闯天下。

通过这封特别的来信,汪曾祺如醍醐灌顶,更加努力写作,后来和老师一起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交相辉映的两颗星。

正是因为人生中受到两位老师的影响,汪曾祺的写作之路从未放下,并且愈加努力,心中充满希望,最后实现写作的梦想。

我们也应有这样的信念,坚持写作,笔耕不辍,梦想终将会实现。

02 历经磨难,仍然坚持写作

汪曾祺在上高二的时候,正逢抗日战争。当时,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也处于危难时刻。

于是,他不得不告别原先的学校,辗转借读于各种私立学校和临时学校。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他勉强读完了中学。

为了上大学,他又多处辗转,各种奔波,从上海到香港、越南转昆明,最后在1939年夏,以第一志愿考入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如愿做了沈从文的爱徒。

本想在这里安心读书,可时局动荡。时值日军侵华,轰炸的飞机时常在头顶盘旋,警报长鸣。

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老先生曾到过失意的上海,也去过解放后的北京。在这期间,成了家,也立了业。

在这辗转奔波的几年,汪曾祺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小说《鸡鸭名家》、《戴车匠》,并且凭借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并在比赛中获一等奖。

生活的磨难反而生出了这种比悲伤更为沉痛的幽默感。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磨难中度过,直到晚年,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用来形容汪老,再合适不过。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心存热爱,在遭遇挫折时才不会放弃生活;

  • 心存热爱,当你陷入暂时的混乱,各种压力袭来时,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

  • 心存热爱,坚定的生活信念才会助你一臂之力。

写作也一样,在写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你心存热爱,我们就能排除万难,走向成功。

03 大器晚成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汪曾祺真正走红,是在1980年发表了小说《受戒》。在60岁之前,几乎默默无闻,作品不温不火,生活近乎潦倒。

对他而言,写作不是赚钱的途径,仅仅是一种爱好罢了。

我亦喜欢如此的态度,一颗纯粹的、美的心灵,能够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60年的沉淀和积累,60年的历练和思考,60年的观察和体验,汪曾祺的才华,被苦难洗涤。

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器晚成的背后定是付出了常人千百倍的努力与坚持,强大的毅力才铸就了这样一个干净有趣的灵魂。

有人问他可曾感叹过命运不公?

可他却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是他真实的心境。

他经历过痛苦,却从不埋怨这世间,用自己平淡而质朴的文字,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很幸运,初识汪老就被他的文字他整个人所打动、滋润,喜欢汪老,是因为他把一切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用纯粹质朴的文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不带过多修饰,但又极富文化性。

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一时的领先不能证明什么,笑到最后的才是人生赢家。正所谓厚积薄发,前期积累的能量越多,在关键时刻,迸发的能量越强。

《城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话: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不着急的人生,看似慢,却是另一种风景。因为,好的人生,不怕大器晚成。

04 写在最后

汪曾琪的文学作品中,有中国故事的独特韵味,也有自身散发的文人味与烟火气。

虽然,在写作的道路上历经磨难,但因为心中热爱写作,这些困难并没有把汪曾祺打倒,反而让他越挫越勇,终于在60岁之后,走上了写作事业的巅峰。

写作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我们一定要把时间线拉长,坚持做好每件小事,积少成多,最终也能像汪老一样,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