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最常用的用户分层方法和用户操作的性质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四种常见的用户分层系统构建方法和用户操作的本质。
“用户分层和聚类”
用户分层的本质是一种以用户特征,用户行为等为中心对用户进行细分的精细化运营。 为什么在广泛的互联网产品当中,都需要进行用户分层的运营呢?其实非常的容易理解,原因所在就是,在互联网产品中,用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比如用户会出现角色的差异分B端用户和C端用户,分贡献内容和消费内容,PGC和UGC,在电商产品中,可能还会区分商家和消费者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APP上用户出现行为的差异,比如注册用户,付费用户,活跃用户,下载用户等等。用户特征的差异导致了用户诉求和需求的个性化,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就无法使用一套方案去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固产生“精细化运营”,去“分层次”去满足不同的用户,这就是用户分层的本质。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猫眼电影APP”在猫眼电影的APP当中,我们打开它的APP会看到很多不同的UGC内容,这些UGC的内容针对的用户角色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用户觉得可能会有一些名人,像导演周星驰会做一些电影的影评,也会有一些“电影的达人”“记者”“电影主编”,也会去针对电影发表不同的观点,最后,还有普通用户发表的UGC,观影感受等。
最简单的用户分层方法是“以用户增长路径为中心”
例如,对于付费产品应用程序,从注册到购买的过程称为路径。用户去哪里,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用户的阶段和链接进行划分。这是最简单的用户层之一,如下所示:
购买付费用户
对订单感兴趣的用户
使用-活动用户
下载-下载用户
举个例子来分析,比如工具类,“闹钟”,那么你会发现,对于用户来讲,使用“闹钟”这个产品的过程和环节都是标准的。无非就是先设定一个时间,到时间“闹钟”就会响,然后我们把他取消掉就OK了,他的过程非常的简单,且标准化,这种就属于主线业务链条的标准化程度高。2.业务主链条的标准化程度低在举一个例子来分析,比如“阅读类APP”“教育类产品”,这类产品的第一“人群所在地区不同”,第二“人群的年龄阶段不同”,第三“人群的阶段不同”,这种产品就属于“过程较复杂”,“用户需求多样化”,即产品形态为“主链条的标准化程度较低”,背后链条非常的长,非常的多样,非常的复杂化,环节比较多。3.用户在一款产品中互相影响的可能性低or高举个例子:有些APP,用户会在APP中产生互相影响的,有些则不会。比如“头条”这类型的产品,用户与用户之间相对来讲,交叉影响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如果是“知乎”“微博”这类产品,用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就比较高。那么我们一旦有了以上4个模型去判断一个产品,该属于哪个位置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最常用的4种方式去分层,即第一种常见的方式:根据用户的个性化特质,区隔分层,这个方法可以能就属于第二类了,用户需求多样,链条比较复杂,电商产品通常也是使用这类方式。第二类常见的方式:根据用户身份区隔分层。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在上面的第三个模型中,即用户在一款APP产品中互相影响比较高。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款产品中,用户身份信息是相互彼此可见的“比如微博”,用户之间是彼此影响的,比如给用户加V,给用户一些荣誉,或者是勋章,即一批人可以在APP中影响另一批人。用户价值区隔分层与AARRR模型分层还有两类分层方式,这两类方式基本上适合所有产品都可以使用,即用户价值区隔分层,AARRR模型分层。“用户价值区隔分层”即,我们通过APP的某一个维度判断用户贡献的价值高或者低,比如“头条职场领域贡献高”“科技领域贡献高”,这就属于典型价值区隔分层。
AARRR模型是我们在成长环境中经常看到的模型,通过它,用户还可以完成粗略的分层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操作策略。也可以定义为增长模型,也可以理解为成分层模型。
摘要
总结下今天主要分享的内容即两大单元六小板块,即“用户分层与分群的区别和本质”包含分层的定义和分群的定义,分层与分群的区别:分层通常是根据与一个用户“下载”“注册”“付费”等情况界定,分群是根据与一个用户不同的兴趣标签维度界定。六小板块包含了个性化特质区隔分层,身份分层,价值分层,AARRR模型分层。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