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会遇到咨询写作的同学询问同样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读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价值。

第一,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者提升思想认知;

第二, 积累写作素材,包括观点和案例;

第三, 积累词汇量。

这三大价值其中,第一点跟写作没有关系,不管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人们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他一定是提前有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或者思想体系;我们不敢想象,一个只识字,但没有任何知识和思想体系的人,能从一本深奥的专业书或者哲学书里读出什么来。

但就第二点和第三点来讲,差别则会很大。具备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可以通过读书来积累自己的词汇量、素材和案例,把一本书、一篇文章里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但是,如果缺少这样的能力结构呢?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根本拿不来。

你会发现,要想通过读书得到你想要的,需要提前具备相关的能力。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形成自己的能力结构”。缺少这一前提条件,任何人都无法进入作者的世界。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回答“能不能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这个本末倒置的问题了。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写作能力,你才能通过读书来积累词汇和素材,看清作者的谋篇布局,进一步对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行完善和补充。

阅读或任何领域的学习其实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模式:能力先行,知识在后。

其中的“能力”是一种结构模式,以具体从事某项活动为目标,在此过程中设置一定的行为框架。比如学习写作,即需要打通语言、主题和逻辑这三大关方可。而“知识”的涉猎,就是读书,它是建立在能力框架基础上的,有意识的行为。

比如,写作中需要度过语言关,就得听或看一些名著类作品,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学习主题提炼,就需要去涉及一些思想性内容,让自己具备一定看问题的高度;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则又必须要在结构思考力等方面下功夫。否则,很可能会出现“读了那么多却终究一无所获”的局面。“读书无用论”其实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好比高速公路行驶;开车的人会对每个路标的含义都了然于胸;但坐车的,却很可能视而不见。经过了同样的路程,看到了一样的风景;因为彼此的能力结构上存在差异,其结果大相径庭。

近几年,各种付费课程如雨后春笋,很多人花了很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课程;学习之后,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明白自己目前阶段所需要的是什么。

课程,承载的往往是知识,在某一个领域还没有形成能力结构之前,这些知识往往会使自己更加迷茫。

同样的,对孩子的培养也符合这一逻辑。家长一窝蜂给小孩报各种培训班,很多时候不过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而不能从自家孩子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缺少宏观上对孩子未来的考量。

孩子读小学之前,大脑的发育还不完善,知识的获取能力有限。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形成一些必要的能力结构。比如,通过阅读绘本,可以培养语言能力;练习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和系统性能力;练习乐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当孩子上学之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效率自然会非常高,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回到我们的话题,学习必须要“能力先行,知识在后”。在具体做法上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关领域的能力结构,也明确知道,这里面欠缺的是什么,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挑选能够弥补自己缺陷的课程,而不是大面积撒网;这样一来,你的结构会日趋完善。

如果没有,那就要先确立某个目标,去建立相关的能力结构;再通过读书或者学习某些课程的方式,让自己变得牛逼。

说到这里,最后需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通过读书就可以功成名就;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成就一件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力结构的形成;一个是知识内容的补充。前者是训练得来,后者才是读书的结果。

所以,想通过读书学好写作,或者做好任何事,很抱歉,不可能;但如果预先设定目标,并且已经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前行;那么,根据自己需要而读的书就成为必要的抓手,一步一步,带领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