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什么秘诀吗,好的文采怎么培养?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
前几天有学生的作业里出现了大量形容词和很深奥的比喻,我给他做了删除;就保留了基本的动名词句式结构。他不解,过来问我,好的文采不是可以给文章加分的吗?为什么要去掉?
这还真不是。
大量形容词的应用看起来华丽非常,其实是最低级的一种行文手段,它的使用往往会构成一场灾难。
因为,它让读者的体验成本变高了。人们本来听一句话就整明白的事却足足等你绕了九九十八道弯,精力时间上都做了多余的损耗,那感觉一定十分酸爽。
出现这种问题的同学很可能是陷入了一个名为“技巧至上”的怪圈之中,抽身不能。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上,而且还有事无巨细的表达,以及各种结构的生搬硬套等其他方面。
《辞海》是这样解释写作技巧的:(它是)写作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
看明白,方法、手段而已。使用它们需要具备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这些玩意对自己有用,能让读者看起来舒畅好懂,心旷神怡。只是为文采而文采,那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嗨状态,其可读性可想而知。
事实上,要让这些技巧为自己所用,也能做到;就是需要做到一点:我们个人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这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地基。缺少这一保证,则只会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很难有大的突破。
能力和技巧不一样吗?
这看起来很悖论,但的确不一样。能力是基于你自身对这一领域的认知,是看到一想到二,指哪儿打哪儿;是给你一篇样文,分分钟就能解析出它的结构,了解每句话的作用,然后就能在自己文章里用起来的本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能力并不像技巧一样可以随时学习借鉴;它的提升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日复一日刻意训练而成的。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写作基本功的塑造过程。
首先是基础语言的训练阶段。文章中的主谓宾、标点符号都存在问题,读者能饶有趣味读下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点不做过多赘述。
其次是主题性训练。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是要有深刻提炼主题的能力。我们去说一件事情,这件事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性?你告诉读者的看法是就事论事还是为了说明一个普适性的观点?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具备提炼主题的能力之后,就要经历搭建框架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有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是结构性思维培养的初级阶段。有了整体布局的意识,才可以看到各段之间的联系。
一篇文章,最最基本的,要有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感悟这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注意到前后衔接、整体协调、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照应紧密、过渡自然的问题,就可以把框架搭建起来,而且相对牢靠。这之后才能去讲一个相对长时间段内所发生的案例的叙述和描写,以及自己对整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解读。
文章本身是思想、信息或者专业的载体和表达的工具;就如前文《“自我视角”给文章可读性带来的障碍,是时候该解决了》所说,写作还应该是个人认知水平提升、思辨力提高的过程。
经历写作能力的形成阶段后,我们才可以说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涉猎多种文体,让自己在某一类型写作上炉火纯青。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蛹化成蝶之前的痛苦;但一旦破蛹而出,便可随风起舞;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想即可写的境界。
写作没有什么“秘诀”可言,非得下苦功夫不可。如果有人告诉你通过听他几块钱的课程,三五天之内就能在这技能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相信我,那是在对你的时间耍流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