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记叙写作 反复的常用写法
反复
文章中多次使用某一词语或段落,可以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
70.词语反复。某些关键的或精彩的词语多次重复使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白杨礼赞》,作者反复使用仅有个別字面稍作变动的词语,因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71.段落反复。行文中把精彩的关键的段落反复几次,同样可以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例如《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自然段在后文又重复出现,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设问
文章之首或行文中安排一个问题,可以提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思考。
72.开篇设问。文章的第一句就提出一个问题,提摄全篇。例如《天山景物记》开篇一句就是“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因为绝大部分读者没到过天山,一下子就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就是生活在天山、到过天山的读者,也要看看作者到底写些什么,怎么写,看看和自己所见所闻是否相同。所以,开篇的这一个设问,就能抓住几乎所有的读者。
73.文中设问。行文至某处,估计读者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地方可能被读者忽略,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提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作者用设问,引出自已的看法,用设问把读者读了作者的文章之后的心理活动点出来,于是,读者读起来就非常有兴趣。
过渡
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连缀文字叫过渡。用作连缀的词语叫过渡句,用作连的段落叫过渡段。用了过渡,可以帮助读者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作者的思路。
74.词语过渡。用词语完成上下文之间的连缀。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理由如次:
“其理由如次”就是由开头到正文,由论点到论据之间的过渡。没有这一句,上下文的语气就不连贯了。
第一部分的末一句是“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的头一句是“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两句,一句总括上文——承上;一句引出下文——启下。有了过渡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读者的思路可以随着作者的思路转移到新的内容上去。
75.段落过渡。有的过渡采用一个独立的自然段来完成。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大部分当中,前半部分写完之后,有一个过渡段: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这个过渡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承上);第二句话告诉读者下文的内容(启下)。这样,读者看到这里,既对前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又预知了下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理解都非常顺畅。
76.设问过渡。行文中安排一个问题,引导读者的思路和作者一起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上去。例如《西湖漫笔》花港观鱼一段的末尾写道: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接着用一个设问过渡到下一段: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
详略
写文章的时候,不平均使用笔墨,需要详时,不惜笔墨,淋洒尽致;需要略时,惜墨如金,不加一字。
77.繁笔。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详写,记叙则不厌其详,读来痛快酣畅,使读者读得过瘾;议论则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令人无懈可击;说明则穷形尽相、详尽无遗,说得明明白白。
例如《在烈日暴雨下》仅一二两个自然段,作者就写到了天空、太阳、灰气、风、柳树、便道、尘土、灰沙阵、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铺户的铜牌、铜铁铺、拉车人、茶馆、水井等十几种对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都用上了。闷热的天气,我们都经历过,可是我们写不了这样详细具体。
又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关于服饰、仪态的描写,尽态极妍,极尽用繁之能事;《明湖居听书》关于演唱技巧的描写、《琵琶行》关于弹奏技巧的描写等,都详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其繁,反嫌其简,恨不得作者再写详尽一些我们再多享受一会儿才好。
78.简笔。为了突出重点,节省笔墨,一些并非重点但又必不可少的地方,则用简笔略写。繁笔和简笔在一篇作品中往往兼而用之。例如《在烈日暴雨下》对烈日暴雨写得不厌其详,但对那个坐车人,前后提了两句:“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也多给”。甚至这个坐车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连一个字也没提。不写这个坐车人也不行,因为祥子不可能拉着空车在这样的天气里挣命玩。这个简笔,真是简到不能再减一字了。繁简配合使用,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也可根据需要通篇用繁或用简。写一篇通讯,再简也得几百字,有些内容多的通讯,甚至要几千字。可是写一个请假条,十几个或几十个字也就可以了,写个三五千字的假条,也没人看。
用繁也要恰到好处,做到繁而不烦;用简也要简得恰当,不能为简而简,不能简而不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