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

选用人或事物作陪衬作背景,使主要表现对象更加出。这就是衬托的笔法。

60.以物衬物。要重点表现某物,略花些笔墨写一些同类的稍逊色的事物,把重点衬托得更突出。例如《茶花赋》有这样一段: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这段文字,盛赞梅花、玉兰花、迎春花,从而把茶花衬托得更加显眼。

61.以事衬事。作者要表现某事,先写另外一事作为陪衬。例如《云赋》,作者先描写雨过天睛之后从地面上看到的云景:整天艳阳高照,也许不觉得太阳的妩媚。雨过天晴之后,特别是旅途遇雨又天晴,太阳也像换了新的,光华格外灿烂。天空和万物都像新洗过了,空气就不用说了,像新充了更多氧气。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庭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青山之旁,蓝天之上。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若飞,若停,吸之若来,吹之若去。这时候,你鼻翼翕动,只觉洁净清爽,沁人心脾,纵目四望,只觉耳目一新。

其实,这只不过是用作陪衬,然后,笔一转,写出登上飞机观云的情景,オ令人大开眼界: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副面孔;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借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几个字来描绘,倒是十分妥帖。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

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

62.以景衬人。用景物作陪衬来写人,美丽的景物可以创造幸福和谐的气氛,使人物更加可爱;恶劣的景物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奋斗精神。例如《娘子关前》,用路途的艰难,衬托八路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这样写道:从昔阳东冶头北上,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行走,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这是天下第一流坏路。但是善于山战的第八路军,就是在这种路上,一夜也能走一百多里。

63.以人衬人。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使得主要人物加突出。光牡丹不见得如何好看,被绿叶一衬,方能显露出富贵浓艳的芳姿。例如《明湖居听书》就用这种写法来写白: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髫,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这段文字,逐层衬托,一层比一层更高妙,把白妞的演技摹写得无以复加。知果不用琴师和黑妞两层衬托。只保留描写白妞的那些文字,也达不到如此感人的效果。又例如《荆轲刺秦王》先写秦武阳: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等到见秦王时: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

这样一个令“年十二杀人”的勇士都“色变振恐”的场面,荆轲却应付裕如,巧妙地弥补了秦武阳露出的破绽。荆轲真是一身是胆哪。

使用这种方法要掌握住“火候”。用作陪的景物、人或事,要有特色,叫人看了有“观止”之感,这样才能把主要表现目标衬托得更加璀璨;如果用作陪衬的东西不过平平而已,被衬的东西较之稍强一些,读者觉得也不过如此而已;用作衬托之物如果十二分地好,读者确实叹为观止了,但是被衬的内容却显得很平淡,那就喧宾夺主了。

64.一波三折法。在一篇文章中,设计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蹙眉才舒,复又屏息凝神,惊心未定,俄而又遂夙愿,或惊,或惧,或忧,或盼,无一刻闲暇旁顾,非一口气读完我们的文章为止。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向丈人借钱去乡试,他丈人偏偏不借给他;范进因此而不去乡试也就没了矛盾,而范进偏偏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以后从此官运享通也就没了矛盾,而他偏偏高兴得疯了;他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所以,这篇文章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例如《促织》成名被征收促织所累,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若果真寻了短见,文章也就无法再写,偏偏按照女巫的画图捉到一只;若能搪塞官责,也就罢了,他的儿子又把那只促织弄死了,儿子也跳了井;儿子好了,又得到了一只促织,这才步步顺利,文章也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这一连串的曲折,文章也就平淡无奇了。

使用这种方法,也要注意火候,一味曲折,无一处顺利,无一事顺手,或一上来就紧张惊险,无一时轻松,无一时遂心,读者的神经也会受到损伤。要有张有弛,有节律地安排情节,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65.平中出奇法。记叙中于平淡的情节中突然掀起波澜,或读者已料到某种结局时却出现意外,使读者嗟叹不已。例如《项链》,写玛蒂尔德为了满足晚会上的一夕虚荣,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她苦熬了十年才还清了债务,在她刚刚吐一口气,读者也觉得事已了时,突然得知,她原先丢失的那串项链,是一件至多值五百法郎的赝品。平中又出奇笔,更加突出了她追求一夕虚荣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不值得,使主题更加突出。

又例如《警察和赞美诗》,流浪汉苏比,天气渐渐寒冷时,他想干一件触犯刑律的事,以便到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去过冬。他想到豪华饭店去饱餐一顿不给钱,刚一进门就被推出门外,他连砸了两家商店的橱窗并在警察面前供认不讳,警察却不相信一个人肇了事会不马上跑开;他又到家饭馆吃了饭不给钱,侍者却不去叫警察而把他摔倒在街上了事;他想犯一次调戏妇女罪,却又碰上了一个不怕调戏的妓女;他想犯一次扰乱治安罪在街上大吵大闹,警察却说他在庆祝足球赛的胜利;苏比偷了別人一把伞,谁知那个人的那把伞也是偷的,以为苏比是失主而向他求情。在他这一系列的做法都达不到目的时,苏比被教堂的赞美诗所感化,他决心开始新的生活,读者也以为事已平息了,而苏比却又无端被捕,第二天早上就被判处到布菜克威尔岛上服三个月的监禁。这个在平静中推出的奇笔,给读者印象颇深,读者不由得就要考虑,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从而使文章达到最佳的感人效果。

曲折

文章的情节跌宕多姿,出乎意料之外,合于情理之中,这就是曲折的写法。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发生数不清的矛盾,社会就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文章是反映客观生活的,如果写得平无奇,空洞乏味,就是没抓住

66.误会法。人物之间产生误会或人物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发生错误,因而构成一连串的曲折。例如《结婚现场会》中,老牛筋对“结婚现场会”这种花里胡梢的东西不满意,他认为不把生产搞上去,不富裕起来,买卖婚姻的问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因而对前来参加结婚现场会的周书记产生了误会。他赶着牛车不给周书记让路,又嘱咐二兰妈不给周书记做好饭,他认定周书记是来给他讲空洞道理的。所以,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又变了卦,坚持要五百元彩礼。等到周书记在结婚现场会上宣传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采纳村党支部书记发展生产的建议之后,老牛筋这才解除了对周书记的误会,允许女儿参加集体婚礼。

巧合

某些情节恰好在需要的时侯和恰当的地点出现,称为巧合。巧合运用得好,可以使情节顺利发展,免去不少周折,节省许多笔墨。这就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

67.时间巧合。两件(或多件)相关的事情,恰巧同时发生,构成巧合。

例如《荷花淀》,水生嫂等几个年轻妇女想去看看刚参加八路军的丈夫,在马庄没有找到,往回划船的时候,偏巧碰上了鬼子的大船,她们躲进荷花淀,偏巧区小队正在那儿伏击敌人,于是区小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如果时间不凑巧,水生嫂她们见不到丈夫,区小队伏击打不成,鬼子的大船也碰不上水生嫂她们,故事便无从发展。

68.地点巧合。某些有关系的事恰巧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可以使情节迅速发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乘船到英国的哲尔赛岛旋行,偏巧穷困潦倒的于勒正在这条船上卖牡蛎,由于地点的巧合而又无法避开,于是一出兄弟、叔嫂、叔侄见面而不相认的戏得以演成。如果菲利普一家所乘的不恰巧是于勒服务的那条船,那么菲利普一家的美梦不知何时才可破灭,菲利普夫妇的面目不知何时才可暴露。

又例如《雷雨》,侍萍到女儿四凤做工的人家去找她,偏巧在周家的客厅里和周朴园相遇。这个地点的巧合,使戏剧冲突得以发展,周朴园的虚伪奸诈才得以充分暴露。如果地点不凑巧,或四凤做工的主家不是周府,或虽是周府而侍萍和周朴园不恰巧在客厅同时出现,情节都不能迅速发展,或根本无法发展。地点巧合就是此剧成功的一个关键。

69.情节巧合。能够促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事情,恰巧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生。如果不用情节巧合,写起文章来就很不顺手,我们读过的文章里,情节巧合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愚公移山》这样一篇短文,情节巧合的例子就接连出现:愚公想移山,聚室而谋,如果家人不杂然相许、如果操蛇之神闻之不告之于帝、如果帝不感其诚、如果夸娥氏二子力不能负山,这个故事也就写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