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我们介绍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方法,也介绍了记叙的顺序,掌握了那些方法,可以把文章写得首尾完整、脉络清楚,记叙的顺序安排得巧妙,也能把文章写得有些波澜。但是,光靠这些方法,我们的文章还显得单薄,要想把文章写得复杂一点,还要再学会进行复杂记叙的一些方法。这样,我们写的文章,就生动得多了。

伏笔
行文中暗中安排某些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暗中安排的细节就叫伏笔。

39.寓伏于话。通过人物对话安排伏笔。
例如《范进中举》写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胡屠户很迷信,他相信中举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另外,他平素又看不起他的女婿,范进向他借盘缠,引出他一些不三不四的话来,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胡屠户的这话里,就隐藏着一个伏笔。范进听到自己中了举人之后,高兴的痰迷心窍,一时疯了。报录的人出了个主意,说找一个他平时惧怕的人吓他一下,打他一巴掌,说“你没中”,他一清醒,就好了。文中是这样写的: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等到果真把范进的病治好了之后,又是这样写的: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胡屠户不敢打范进一巴掌,打了一巴掌之后觉得巴掌弯不过来了,这些细节,无不和前文胡屠户那段话中藏着的伏笔有关,没有伏笔后文这些情节便如无源之水,说服力、感染力就差得多了。

40.寓伏于事。叙事时暗中伏下某一细节,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例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写到张委用毒计诬告秋公谋反,官府把秋公捉走之后,有一个伏笔:张委俟公去后,便与众子弟来锁园门,恐还有人在内,又检点一过,将门锁上。
张委想霸占秋公的花园,暂时把它锁上,看看秋公的官司如何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他锁上园门之前“检点一过”是理所当然的事,读者不会看出什么破绽。这一笔就为后文园中出现花仙一事做好了铺垫。园中既然没有人了,落花怎么会又返枝了呢?“女子”又是从何而来呢?文章就把神话色彩渲染得十分浓烈。如果张委锁门时不“检点一过”,人们还会猜想到是有什么人躲在园内做的手脚,这样,神话色彩就被冲淡了。

41.寓伏于景。在描写环境、景物时设下伏笔。例如《小桔灯》,作者有一段话是描写乡公所陈设的: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这段描写为后文“我”代打电话、访问小姑娘家做好铺垫。作者买桔子看望小姑娘的妈妈,又为制作小灯设下伏笔。

照应


前文出现的词语、细节和未尽事宜,后文加以交待(或反复),显得章法严谨,前后呼应。这是很见功夫的技法。有的长篇巨著,内容庞杂、头绪纷繁,可是没有一个细节或词语没有着落,象会计的帐目一样,来有路,去有踪。

42.词语照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后文予以交待、重复。例如《樱花赞》写到花的品种,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櫻花一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后文写到樱花开放的季节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只要远远地一丝东风吹来,天上露出了阳光,这樱花就漫山遍地的开起!不管是山樱也好,吉野樱也好,八重樱也好……向它旁边的日本三岛上的人民,报告了春天的振奋蓬勃的消息。
这里,不但前文出现的词语个个有交待,而且连词的顺序都和前文保持一致。

43.细节照应。前文出现的未曾了结的细节,后文予以了结或做出交待。例如《百合花》写到小通讯员衣服上撕了一个口子: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写到“我”叫通讯员回团部时,又提到了那个口子: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后文写到通讯员被担架队抬回来,作者不忘照应一下那个口子: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处照应,使读者了解到,那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正是那个腼腆的小通讯员做出来的。
后文再度照应那个口子: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个照应,把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表现得酣畅淋漓。
至于那条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的前后照应,就又把文章的主题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44.因果照应。前文出现的某些细节,是后文某些情节出现的原因;后文照应的某些细节,是前文某些细节发展的结果。彼此照应的细节之间有着因果的联系。例如:《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一口咬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
当巴萨尼奥要求“请堂上运用权力,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小的错误,干一件大大的功德,别让这个残忍的恶魔逞他杀人的兽欲”时,假律师鲍西娅说:“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这样“照章办事”就成了原告、被告、法庭三方都认为应该恪守的原则,这就是后文鲍西娅巧妙地利用契约文字的漏洞战胜夏洛克的原因;后文鲍西娅判决“犹太人,除了冒着你自己生命的危险割下那一磅肉以外,你不能拿一个钱”时,夏洛克乖乖就范,就是结果。这前后文的照应,反映了因果的联系。
这种因果照应,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常常配套使用,凡是伏笔,后文一定要照应。但照应可以单独使用,后文所照应的前文,不一定都是伏笔。
伏笔和照应是应该在构思或撰写文章时精心安排的。万一当时没安排好,在修改文章时临时补充也较便当。例如修改文章时,发现某个细节来得突然,缺少依据,可以考虑在前文适当的地方加上伏笔;前文使用的词语,出现的未尽事宜,后文忘记交待,没有着落,可以考虑在后文适当的地方添上照应。因此,伏笔和照应不仅是写文章的重要方法,也可以作为修改文章的两把尺子,帮助我们发现漏洞及时加以弥补。

暗示
行文中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趋势做某些透露或推测,使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透露或推测所吸引而产生某种悬念,引起继续阅读的强烈愿望。

45.心理暗示。作者通过描写某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我”的心理活动,对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情节的发展趋势中透露给读者,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或事态发展的关注,例如《祝福》,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对祥林嫂的命运做出推测: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内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答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读者受到暗示之后,对祥林嫂的命运非常担心,因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

46.对话暗示。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人物的命运,事态的发展趋势,暗示给读者。例如《坚强的战士》郑瑾和林道静的对话: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那很好,小林同志,如果我能够多活几天,我要尽力帮助你。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被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是一个普通的失业青年。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无论如何我们要坚持斗争到最后——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这段对话暗示了郑瑾的生命将遇到危险,也暗示了林道静经过一番磨难之后可能获释,所以它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读者都为郑瑾的命运担着心,希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都对林道静的命运寄予希望,希望能恰如所料。

47、细节暗示。作者在行文中通过某一细节暗示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发展。例如《百合花》通过细节,暗示通讯员可能牺牲: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文中的“我”叫通讯员回了团部,有的读者会以为没有事了。“我”登记重彩号发现了“通讯员”三个字,这个细节,马上引起读者对通讯员命运的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