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AT三巨头就像不可绕过的三座大山。很多互联网企业不是被巨头收购就是被巨头打垮,为什么张一鸣能够杀出重围?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说是万物互联的时代,百度打开了人与信息的互联,阿里打开了人与商品的互联,腾讯打开了社交互联。这也是BAT三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尽管还有如京东,滴滴,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围追堵截。但是离行业巨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字节跳动的业务不管是《今日头条》,《抖音》,《tiktok》也都是基于信息互联的基础做大做强。字节跳动虽然目前尚未上市,但是市值已经超过百度是毫无疑问的。

百度在2001年成立,而字节跳动12年才成立。为什么字节跳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信息互联领域字节跳动能超过百度。

我们今天就拿百度和今日头条做一个类比,这两家公司的本质都是做信息互联的服务型企业,用最近新潮的话来讲,两家公司有着不同的互联网思维。

为什么百度没有做出类似今日头条的产品?核心在于百度起于PC互联网时代,它的底层思维是人找信息,只有把认知升级到信息找人时,才会出现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一直到2023年李彦宏才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而中间已经过去了5年,今日头条也早已不是当年的今日头条。

某种程度上来讲《今日头条》是认知创新的产物,认知是因,创新是果。BAT这些巨头互联网企业,早已面临着增长的瓶颈。通过并购,合作提升效率式的增长已经难以保证对商业成功的诉求。

很形象的一句话,揭示了这样的事实:

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指数级的增长

张一鸣的创新在于认知升级。

今日头条2023年刚上线时,当时四大门户都做了新闻客户端,也都打成了千万日活,而张一鸣团队当时只有几十人,融资都非常难,为什么今日头条能成功?

移动互联网时代四大门户对这类产品的定义还是新闻客户端,把PC互联网的模式照搬过来。内容生产也和PC互联网时期一样,有主编,编辑认为推荐。没人意识到具象经验的不可迁移性。所以客户端产品做到日活4000万就到瓶颈了,现在这类产品已经基本淘汰消失了。

张一鸣对今日头条的定义不是客户端,他把今日头条定义为“信息分发平台”。这是一次全新的定义。

他说过最令人血脉喷张的一句话:“百度之搜索,腾讯之社交,阿里之电商,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分发方。”

提高信息的流动效率,让信息找人这是张一鸣的两大洞见。

什么产品才能满足这两点?

2023年张一鸣读完《推荐系统实践》一书,他发现推荐算法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屠龙宝刀。

我们可以发现字节跳动的所有产品都是以推荐算法为破局点。他的推荐算法把创作,分发,互动整合在一起,然后形成迭代反馈,实现进化。

张一鸣在2023年力主开发个性化推荐引擎。张一鸣对这件事的认知超他人,回过头来看在当时做推荐引擎对创业公司来讲难度很高。但是做不出来,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根本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能能真正创造价值。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是结局或许会改写。

2023年张一鸣上线三款短视频产品,西瓜视频,抖音,火山视频,2023年收购Musical.ly。帮其搭建起推荐引擎系统后改名为Tiktok,也就是抖音海外版。

Tiktok用三年时间达到十亿用户,是中国在海外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同样达到十亿用户微信用了6年,Facebook用了12年。

以BAT为代表的上一代互联网企业家把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狙击了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那是一代企业级最伟大的成就。但是没有一个能实现“反攻”,2023年Tiktok全球下载了突破20亿,第一次在美国战胜了本土竞争对手。

看完今日头条的案例,我们发现本质上今日头条的成功是创始人真正对经营的认知,是企业,组织对经营的认知。这个认知是最底层的认知。也是企业经营的底色。

事情的发展边界不是由事情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他的主观认知决定。

换句话说一个人也好,你的能力决定你能走多久,但是你的认知边界决定你能走多远!

“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主观感知模型和主观逻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