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在社会上是否生活非常窘迫?为什么有些人非要考研究生?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的派生物。大类招生,即将若干相近学科专业组合招生,这一教育改革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以提高人才的素质。经大类招生入学的学生,在第一或第二年接受通识教育,之后依据志愿,以及高考、大学学业、综合素质成绩等分数,通过分流进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简而言之,分流的核心依据是考试绩点,大学生们在高考后,将面临命运的再次分野。
但分流并非终点,进入专业之后,学生们又投入到另一场更为激烈的保研竞争。我们率先聚焦了那些未被分进热门专业的学生,而对一些成功进入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专业里聚集了众多高分选手,那些绩点排名靠后的学生,很可能与保研机会失之交臂。这似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比赛。
我们希望能追踪报道这一话题。这些学生的经历,让我们从另一面看见绩点竞争下大学生的处境。
以下是她们的口述。
口述人:
林静芝 广东省某985高校 大二
“卷”进理想专业后无缘保研,我却确诊了焦虑症
我高中读的是培优班,大家都是成绩很好的那种,同学也都很会读书,但来了这所学校后,没想到都被专业分流整“破防”了。
2023年,我高考考到了640多分,进了广东省一所985高校的生物科学大类。当时,我对大类招生模式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们高考前模拟填报过志愿,再加上各种学校的讲解、专家讲演会。其实,它不是很难理解,只有一句话,看成绩。
我只想读生物专业。我的分数比往届分数线高20分左右,我第一志愿填报这个学校,绝对能进这个大类。我还看了学校的专业分流政策,如果希望第一志愿录入目标学院,只要满足这两个情况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高考在大类排名前15%,并且大一绩点排名前50%;第二种是,大一绩点排名前15%。
我的高考成绩在大类排名前8%,当时就觉得有保障,大一绩点排名再差也掉不出50%,比较有底气。
从初中开始,我一直很喜欢生物。我们会学一些分子的基质,小小的基质扣起来,就可以让人或者动物那么大一个生命体各司其职,发挥作用,从一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再通过各种基质造成世界的多样性,觉得很奇妙。
我们大类一共7个学院,包括生物类、化学类、心理学、材料学、地理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网上都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想着生物专业应该不会有太多人报。但是,大类群里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大佬”个个都想上生物,可能因为学科评级最高,专业都是A或A+。
我当时很恐慌。而且,我们学校没有公布任何数据,表明有多少人想上这个学院,所以我们都在互相揣测,暗戳戳地打听。群里还有人发起问卷星,调查想去某个专业的人的比例,生科院的比例远超别的院。
我们大一不用选课,通识课程都是安排好的。我觉得大一的课程设置挺不好的,一上来,七个学院有各自的导论课。所谓的导论课,就是告诉你学院在全国的排名、师资、专业考研点、就业深造情况,有点像在推销自己的学院。
这个课的本意是想让我们对学院有一个了解,专业分流时挑你喜欢的学院。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卷疯了,都知道只有绩点才能决定去哪个学院。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觉得为什么讲这东西,只要告诉我怎么考试就好。这些导论课老师平时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所以一门导论课有十几个老师上,每节课换一个老师,课上得很水,课后提问都找不着人。
大一的功课很忙。我有时候要熬夜做实验报告或者很难的作业,睡得比较晚,早的时候12点多一点,晚的时候2、3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