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人一样,最容易被谈论、被关注的,要么是实力强大到不允许低调,比如,一线城市永远是话题中心,要么是精于自我营销的网红城市。

但也有一类城市例外,它们拥有不俗的实力,却习惯了“闷声发大财”。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或许就是宁波了。

最近,这座城市出台的一项政策引发了不少关注。日前,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取消了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这被外界形容为“买房送户口”。

此一做法,很容易让人将之与提振地方楼市联系在一起。不过,《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明确指出,该文件制定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放开宁波户口迁移政策,吸纳集聚人口。

颇为巧合的是,最近国家统计局出版的《2023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常住人口接近一千万,经济总量(GDP)高居全国第十二位的宁波,城区人口仅360万,无缘特大城市,只能屈居Ⅰ型大城市。

结合这一现状,或就更能明白宁波“买房送户口”的良苦用心了。

实力不容低估的“宝藏”城市

宁波“落选”特大城市,在外界看来很是惊讶。因为宁波不仅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数量突出,从实际发展水平来看,这座城市也实在是中国最不容低估的“宝藏”城市之一。

比如,2023年,宁波舟山港以12.2亿吨货物吞吐量居全球前50大港口之首,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准箱,成为继上海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跻身“超3000万箱俱乐部”的港口。

得益于港口优势,宁波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外贸大市。2023年,宁波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1926.1亿元,位居全国第6,是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同时,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3—2025年)》印发,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正式迈入行动阶段。

宁波也是全国制造业重镇。它是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四。

由于制造业发达,宁波还素有“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公开报道称,早在2004年,宁波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制造企业就有100多家。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知名品牌,如公牛、方太、雅戈尔、奥克斯、杉杉等均系“宁波造”。

宁波也是全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据公开资料,宁波民营制造企业多达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的80%都是民营企业。这也为“民富”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宁波人均GDP达到15.39万元,超越省会杭州,成为浙江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5万元的城市。

不必为宁波无缘特大城市遗憾

在如此耀眼的基础和发展势头面前,宁波却不是“特大城市”,这多少令人意外。

需要解释的是,根据国务院于2023年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国的城市规模划分,主要是依据城市城区人口(非常住人口)规模来确定的。比如,城区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则属于特大城市。按照这个标准,宁波只能划分到“Ⅰ型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

也就是说,城市规模划分是看城区人口数量,与城市综合实力其实并不能划等号。像目前纳入特大城市之列的,就有多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远低于宁波。

但是,在通俗的理解中,城市规模等级难免被与城市综合实力进行直接关联。这是低调但实力不俗的宁波未能入选特大城市让人意外乃至惋惜的原因所在。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宁波的市情就能明白,其实完全没必要为宁波“落选”特大城市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