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社会,流量是一剂万能良药,各行各业都为之疯狂,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更多的是失意者。对口腔医疗机构来说,流量或许更是一味毒药。

人体这个器官是天底下最复杂之物。口颌器官也是自成一体,穷尽医者一生都不能彻底弄明白的人类难题。牙病治疗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沟通检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判断预期疗效、复诊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中也有反复,所以一个患者的诊治是复杂并且需要时间的,一位医生单位时间内所看的病人是有限的,一家医疗机构也有其病人收治的上限,超过这个限度,要么治疗会出问题,要么体验会很差。从这个角度分析,超过医疗机构接待能力的病人流量是无效的流量,而且将极大地消耗医疗机构的经营能力,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工作。

医疗需求的产生不是外界引导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或心理发生疾患(有时是自我感觉,有时是明显的身体器官损害)以及希望得到身心保健而产生的一种医疗需求行为。

事实上,许多医疗需求行为并不是就医顾客自身情愿的,但一旦感到身体不舒服,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人们就容易产生医疗服务的需求心理的。

所以医疗需求是恒定成在的,其整个需求市场的大小受个体基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所影响,并不受医疗机构的行为影响的。真正需要研究的,是医疗需求流向何处的问题,但又不是简单地“引流”。

流量是需要一个池子来装的,对医疗机构来说,这个池子就是(口腔)医疗服务最大容量。在笔者的理解中,这个容量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医疗服务的容量。这是一种相对不变的容量受固定设备的限制,是最容量解决的,可以通过增加资金解决

第二部分是治疗疾病的处置能力的容量。这是一种相对可变,可以成长的容量。核心是医、护技的能力,是执业医生、护士、技师个人能力,这与医、护、技培养成长周期相关,是一种准入职业,不是轻易并容易获得的。

第三条是全程整体医疗服务的容量。这也是一种相对可变,可以成长的容量。是医疗机构的包括后勤团队协作的能力、运营的能力,是一种机构成立始才能够训练打造的能力,是需要时间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