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分配制度上,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二十大报告重申共同富裕和完善与之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无疑提振了市场预期。在当前如何理解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又面临哪些实践挑战?

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举办《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中国的逻辑与选择》新书发布暨“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挑战”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认为,当务之急是澄清对共同富裕的各种误读。第一个误读,是有人把促进共同富裕单纯理解为分好蛋糕,强调在“分”的方面下功夫。

高培勇表示,“共同富裕”这四个字是可以拆分的,一个是共同,一个是富裕。讲“共同”的时候,说的是公平问题,即如何分好蛋糕;讲“富裕”的时候,说的是效率问题,即如何做大蛋糕。所以,即便就“共同富裕”这四个字而言,也必须把它理解为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统一,不能仅局限于“分好蛋糕”这一个方面。进一步讲,做大与分好亦存在一个因果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强调做大是前提,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共同富裕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离开发展或脱离富裕这个基础,都谈不上共同富裕。

第二个误读,是有人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平均主义,关注已有的发展成果如何加以平均。公平和平等不是一回事,平等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公平附加了价值判断,包括了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等方面,不能只讲结果公平而忽略了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就当前的中国现状而言,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较之于结果公平更为重要,不能因为强调结果公平而置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于不顾。我们在这一点上有过历史教训。比如,曾经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甚至有过类似的实践。虽然在短期内缩小了贫富差距,但长期来看,必然伤及人们的积极性,伤及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不但未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带来共同贫穷的结果。

第三个需要澄清的是共同富裕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今天的中国谈论任何事情,包括共同富裕,都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讲到市场经济,自然要提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层次,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与市场经济。因此,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去理解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强调所有关于共同富裕的实践,包括理论探索都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底色,并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

第四个需要澄清,促进共同富裕不单纯是分配问题,甚至不单纯是经济问题。如果将当前的促进共同富裕局限于经济问题,那么,它与政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忽略。因此,必须把它放到全局的立场并作为一个全局性问题加以定位,才能展开更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的愿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谈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不能把它看作马上可以做成的事,但也要看到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中国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能力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都较大,明显妨碍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刘尚希认为,从实践来看,促进共同富裕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未富先老,未富快老等问题。特别在全球陷入极度不确定性的状态下,这种演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构建中国发展的确定性,仍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