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能+省钱,媒体审美无能流量化、歌手套路化,市场资本化,大众欣赏力僵化。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必定有几首这一年烂大街的口水歌音乐,几十年的音乐类节目大部分都是套路和弦的同质化音乐。即使是CCTV,对于音乐也只是一种获得流量的途径,本质是强化匮乏音乐知识的老百姓逐渐僵化的审美爱好,并不是帮助匮乏音乐审美体验的老百姓,获得音乐艺术美感的欣赏力、增加大众音乐素养、增加艺术审美趣味需求的审美出发点。

当年王菲演唱《传奇》如此轰动的原因,是因为那首《传奇》就是21世纪以来春晚提升大众审美最显著的成功引导。从作曲、作词、编曲、音域、到声乐艺术,都是具有正向审美推动力。音乐贫瘠的老百姓,突然感受到了音乐听觉的悸动和对音乐的边界认知提升。

但是近几年,不论是CCTV、湖南卫视的天娱传媒、浙江卫视的蓝巨星传媒,还是江苏卫视等主流媒体,他们本质上都是以收视率为核心,在音乐选择上,因为资金、决策层审美,并不关心音乐质量如何,并不关系华语音乐的艺术发展,并不关心大众音乐基础知识传播和建造,只关系资金预设多少和收视率、广告资金,相比于创作曲,编曲的费用实在是很廉价。

在主流媒体的大方向泥石流是非质量原创的情况下,歌手的音乐市场,就会被媒体传媒公司垄断。歌手无法享有一个良好的音乐销售市场,一切的创造最终都成了资本的嫁衣。这一点邓紫棋和原唱片公司还在打的官司可以看出。真正的现象级音乐,需要资本去推波助澜,资本需要摘得80%的收入,歌手才具有市场。

除了主流媒体风向这个最大因果外,歌手个人能力的问题是第二责任点。

像蔡徐坤、张艺兴、鹿晗、李宇春等偶像群体歌手,已经开始将音乐人这三个字玩烂了,作词、作曲等工作,都可以写一个几句,然后由工作室代工,由各种欧美的团队进行制作,最终挂名自己来完成人设打造。他们占据了市场最大的购买力群体:学生。

除了蔡徐坤这群公司偶像瓜分了本就不多的原创市场外,华语音乐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属于:非创作型歌手太多了,翻唱、明星向的歌手太多了。

像我们熟知的歌神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李克勤、梁静茹,年轻一代的周深、单依纯、黄霄云,中层的张惠妹、张杰、谭晶、姚贝娜等,他们都是声乐向歌手,不涉及音乐的创作。乃至于李克勤、刘若英等大部分职业歌手,都是靠着翻唱日本歌曲成名的。

翻唱的门槛,相比于创作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华语市场翻唱歌手、声乐向歌手比创作歌手多,这种现状存在很久了,市场一直是一个僧多肉少的情况,既然僧多肉少,那自然就卷起来。大众也越发不在乎音乐是否原创。

如今整个华语音乐市场,还具有音乐创作能力,还愿意继续创作的流行唱作歌手至今寥寥几个::

1:周杰伦:70后,赚得太多了,没有创作动机和压力。而且倒嗓较重。

2:林俊杰:80后,创作主力,声乐、作曲、制作一体化。

3:邓紫棋:90后,唯一的年轻希望,尚处于创作巅峰期。新专辑《Gloria》算是近几年最好的新鲜血液,可以去听听。

4:李荣浩:80后,创作期已经过去,自己审美和市场审美脱离,短暂之间无法调整过来。

5:方大同:80后,巅峰期过去,主要是唱功约束了自身。专辑销量很不理想。

6:王力宏:80后,巅峰创造主力,被逼退网。

7:常石磊:80后,巅峰期还在,和音向,转幕后编曲、和音、作曲、制作。

8:胡彦斌:80后,改编风的罪魁祸首,他一首《山丘》彻底掀起了这最近五年的综艺改编浪潮,有才,音乐也不错。但曝光过度,改编占据了主基调。受众缺乏比改编更改的审美需求。

9:陶喆,十年前的主力,巅峰期已过,偶尔发发单曲。

10:摇滚乐队类型:万青、五条人、二手玫瑰等等......

11:刘欢,学院派代表。

流行音乐大概只有这十个人,具有突破华语音乐的先有流行框架做出新的东西来。如今实际上,原创音乐已经从流行开始朝着摇滚转移了,这几年二手玫瑰、万青的兴起,已经表达了一定的先兆。

在这之下的流行音乐人,大部分是同质化套路和弦的音乐产物,也是主流的华语音乐唱作人,他们的音乐大部分偏向于口水歌市场,音乐是一种更多的是工作性质,艺术创造性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