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要怎么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风雨兼程,我们站在又一个“十年”节点之上。
十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犹如浪花一朵。
十年很长,足以让高楼拔地而起、幼苗茁壮成长、一座城实现新的跨越。
滚滚时代洪流,立潮头,踏浪行。
即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奔流十年”系列报道,探寻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本篇聚焦超大型城市如何守护“夕阳红”。
祝碧晨 设计
当你老了,如何养老?“三人行,必有一老”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现实。
上海市老龄办、市卫健委和市统计局联合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达542.2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6.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83.8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5.6%。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在探索超大型城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机构养老、社区托养、老年助餐、认知障碍照护、“养老院+互联网医院”……经过多年努力,上海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丰富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目前,“一床难求”正加速被破解,遍及街镇、居村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也已基本形成。
不满足于现状,新的目标已经定下。
根据上海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成不少于17.8万张养老床位,且包含至少1.5万张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床位;全市每千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总量力争达到500家……
在养老领域,上海不断回应多元需求,努力让每一位居住在此的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栖心小窝”社区长者食堂的老字号菜品。龙钢 图
“栖心”助餐
“这里的食堂菜品老灵咯,阿拉在家门口就能吃到中华老字号餐馆的菜,开心来。”9月22日早晨8点多,上海虹口区祥德路302号“栖心小窝”社区长者食堂门口,排起了购买午餐的长队。
一家社区食堂,为何一大早就吸引了这么多市民买午餐?因为这个社区长者食堂不仅满足居民刚需,还在探索锦上添花,让居民吃得安全的同时吃得满意。
虹口区民政局鼓励各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商品入驻等方式,与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合作,并且对老字号餐饮企业参与运营的社区长者食堂予以支持。
“栖心小窝”社区长者食堂就聘请了好几位曾在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工作过的厨师,让居民在家门口也能吃到老字号菜肴。食堂每天供应的菜品多达30余种,包括八宝辣酱、葱烤河鲫鱼、酱爆猪肝、干煎带鱼等。
年逾六旬的李罗星曾担任过“皇上皇酒店”厨师长,也曾经在杏花楼掌过勺,他提到在这里做菜的秘诀——普通菜用高档做法,所有菜品来源都可追溯,没有半成品,都由厨师烹饪而成。
“栖心小窝”社区长者食堂的试点,居民很买账。
食堂服务周边五个居民区,有1.7万余居民,其中老年人8000余人,2023年年底开张后深受欢迎。午餐供应一般在上午10点后,但居民外卖需求大,于是提前了两个小时开张。
此外,“栖心小窝”还为周边独居、高龄老人和养老院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每天送出数十份,个别生活不便的居民也可电话预订。
今年,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全市总量预计将达到1600家以上,到2025年,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供应能力将达到每天25万客左右。
不仅仅是助餐,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是上海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2023年开始,上海大力推广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到2023年底已建成371家,实现街镇全覆盖,比2023年底的32个增长了10倍,遍及街镇、居村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