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放映员主要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放映员?
过去中国落后,各种娱乐活动少,可以说几乎沒有,一部地雷战,地道战可看上几十遍到上百遍,因文革只要片子上不提毛主席那都不能放演,而且各种娱乐活动少之又少,现明白了否,就收音机买得起的家庭百家沒二家,过去为何家里娃儿有老七,老八,真的生活又不好,娱乐活动又少,要不斗地方,要不斗富农,可以不能天天斗呀,人们又穷,关灯做爱,所以孩子多,为啥放电影的男的爱女人爱,你去那村那乡谁不爱,给你站最好位置,而且吃饭还不花钱,关健是能吃鸡,吃肉,若接待不周,下次就可想而知,该到你乡和村放,那就能推推,找借囗,不来,而且多数放映员都是有关系的单身狗,工资加补贴又高,过去五六十元,现在万多元不止,你说这样的放映员谁不爱。
我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所以主要讲讲农村的放映员。也顺便写写与农村放露天电影相关的儿时的几点记忆:
1.六、七十年代,文艺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尤其是晚上,特别是农村的晚上。屋内点的是昏暗的煤油灯,屋外黑漆漆一片。没有电视看,更没有KTV。如果有消息说晚上有一场露天电影,那是绝对的精神一震。
2.以前来了新片子,一般在各大队轮着放一场。都是露天电影,在大队小学操场或者大些的打谷场上放映。很多人早早就搬了长条凳子占位子了。瘾大的人或者有特别好看的片子,会在邻近的大队追着看好几场。
3.那时候我们上小学,扛着长条凳占了位子后。几个玩得好的玩伴就兴奋得疯玩,围着谷草堆追逐嬉戏,满头大汗,乐此不疲。或者模仿电影上日本鬼子小队长表情和动作:用小棍子作鬼子的指挥刀,从腰间抽出来向右上方一举,皱眉并捏着鼻音,嘴里喊:“杀的的——!”或者模仿日本鬼子向右下方斜握枪支,嘴里唱:“鬼子的队伍,进村,进村!
4.那时候正式影片放映之前,多有一些十多分钟的记录片,主要是时事纪要和科学育种之类的。之后再放正片,正片打仗的最多,也最受欢迎,印象深的诸如《地道战》、《地雷战》之类。如果放两部电影,放映员会在第一部结束之后骄傲地来一声:“大家安静,下面再来一部加片《╳╳╳》。”现场就会响起一阵叫好声、鼓掌声,还会夹杂口哨声。
5.那时候排到哪个大队放电影,大队里早就派人把放映设备和影片挑回来了。下手不快有被其他大队截走的风险。大队里会有专人烧好饭菜,接待上殷勤备至。
6.那时候在农村吃技术饭的人不多,放映员算是一个。不用像社员那样下地劳动,没有风吹雨淋。还能到县城去拿拿影片,受受培训,算是有点世面的人。那时候我们乡放映员有两个,都姓王。我们提起时都叫“放电影的大王”、“放电影的小王”。
7.随着时代的发展,免费的露天电影没有了。电影统一在公社大会堂放,并且卖票收费了。印象中在公社大会堂售票放的第一场电影是(越剧)《红楼梦》。因为要钱,很多家长舍不得。有孩子哭着想看,老人就会吓唬说:“孩子不能看,红楼梦,看了晚上会做梦。”
唠唠叨叨说了不少,露天电影,儿时的美好回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