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不二网络推广平台(全网营销)一对一服务  欢迎咨询喜欢写作和会写作真的是两码事,能写公文和能写新媒体文又有很大距离。

自己摸索,磕磕碰碰建立了头条账号和百家号,开启了写作,可是阅读量惨不忍睹,粉丝更是寥寥无几。

有幸在头条看到了“丁不二网络推广平台(全网营销)一对一服务  欢迎咨询”的文章,从此开始了正规的新媒体写作培训,解决了自己适合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特别是上了点评提高班,老师一对一点评效果特好,我有效突破了上稿,然后基本没有废稿了,现在正努力突破大平台。

当然,中间也有过曲折,有过迷茫和焦虑,在老师专业有效指导下,都一一化解了,有了写作的生活变得充实有劲。

正如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

01

2023年7月在头条看到了“丁不二网络推广平台(全网营销)一对一服务  欢迎咨询”,一下子被这昵称吸引了,内容更是说到了初学者的内心。

当时正处于写作苦闷期,绞尽脑汁写出来了,但写的微头条和文章几乎没有阅读量。

记得那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作者都是自嗨式写作”,一下子醒悟了,我不就是嘛?

我写的就是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如公文汇报材料,确实是没有从读者角度去选题和构思内容。

心动不如行动,报了8月的62期写作基础班。

老师教的都是干货,标题怎么取、素材怎么找、怎么组合素材、完整文章怎么形成?

课程内容从写作技巧到写作变现,再到写作实战,我认真听课,笔记也记了,写出了第一篇完整的2000多字的新媒体文章。

记得写的是一篇剧评,老师点评得很仔细,好像有1000多字,主要问题是提取观点普通、素材基本都是剧情描写、没有论证观点的细节、评论不到位。

基础班交了二篇作业,但是听懂了,并不代表真会了,写起来问题还是很多。

21天培训期结束,离了老师和同学的陪伴,完整文章根本写不出来。

痛定思痛,11月决定报了点评提高班,想让老师带着提高写作能力,突破上稿。

这次通过阅读书籍《月光落在左手上》,对余秀华这个农妇诗人产生了兴趣,写了篇人物稿。

在老师的点评指导下,经历6次修改后投稿,看到编辑老师回复的两个字“留用”,别提多开心了!

明白了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写作者不能有玻璃心,一定要耐心按老师要求修改,并加以思考。

02

但很快又碰到问题了,观点文、剧评常常发生下笔难,还要确定自己到底适合写哪种文体?

汤老师直播时,建议想不好写啥的同学把所有文体都写一遍,我觉得有道理,就把“汤小小写作训练营套餐”课程都学了一遍。

最后决定还是书评最合适,因为我不会编故事,以前素材和金句积累又少,迫切需要通过看书增加输入,书里还有现成的素材。

方向定好了,从2023年4月开始报“点评提高班”,跟着苏沫老师专攻书评。

点评班大课和小课相结合,大课是所有提高班同学一起上课,所有文体的课程都会集中上,主要是针对学员写作时碰到问题的解答。

书评小课每天老师分享一个知识点,强调怎么选题、怎么取小标题和列大纲等等,并且每周五复盘和系统讲课。

苏沫老师一再强调要听话照做,一定要理解相关知识点,加以思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开始我还是我行我素,习惯性思维,第一篇文章就被老师“大批”了,但老师还是很温柔的。

记得老师说该同学思想有一定深度,但文章内容说教味道太浓了。怪不得女儿也老批评我爱说教,看来这问题还不小,已下意识体现在写的文章中了。

而对照老师写的文章,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在阅读文章时认可她的观点了。

接下去就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修改,素材增加细节描写,评论运用名人名言,并且多拆解大号文章。

4月点评班写了3篇文章上稿了2篇,后续写的文章修改后,也都投稿成功了。

03

虽然基本没有废稿了,但我写作速度慢,一直突破不了大号平台,又开始焦虑了。

苏沫老师又出招了,首先让我当班委,鼓励我多拆文,拆有书和樊登读书的文章,并分享到班级群。

速度慢没有关系,关键是写出来的文章要切实提高质量。

第一平台调性要研究透。

老师们一再强调写文前研究平台调性。但我还是一知半解,文章是看了,也拆了,但没有吃透。

平台的投稿要求没有细看,他们需要的是哪一种类型的文章,对引入和素材有哪些具体要求并没有弄清。

平台已发表文章没有吃透,老师要求细看平台一个月的文章,我看了,但对标题、开头引入、素材和评论没有展开研究。

第二一定要建立素材库。

每次写新文章都是绞尽脑汁,就是没有建好素材库,没有自己的素材库就没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来。

我开始按选题和标题库、故事库、框架库、金句库和灵感库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并且促进了学习和吸收。

第三文字描写必须精准。

文章主题明确后,所有素材和评论的描写必须围绕大主题和小标题,要努力做到没有一句废话。

虽然我的文章自己看着还流畅,但是不熟悉书本的读者有时看得并不明白,有些对主题也不是很精准的描写。

老师带着逐句逐句理顺,前后因果关系、论点论据开始慢慢闭环,这是一个烧脑的过程,打破旧的思维,但亲测有效。

04

老师们一直强调“听话照做”,但我们很容易写起来完全抛开了,还是依照老习惯、老思路做一套,那再多的坚持也没有效果。

正如前苏联富曼诺夫所说:

写作要严格、严格、再严格。求快这意味着不是往上爬,而是从上坡向下滚,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

写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有真货色,能为读者提供一定价值才有市场。

但是写作也有法可循,输入输出二头都要抓好,老师的讲课多加理解和思考,慢慢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

当然不写不练说啥也没用,大家一起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