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最新的院士候选名单,李彦宏的入选引发不少争议。昨日,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对外回应,李彦宏被推荐是因为其对于搜索引擎的贡献。

“搜索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秘密,”李彦宏曾说。手握搜索这张王牌的百度,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龙头老大,也曾以为可以凭此一路通关。

但谁也无法阻止一座冰山的消融。

移动互联网登台后,事情不再像李彦宏之前想象得那样简单。人们使用电脑和浏览器的时间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机APP里的内容闭环,信息也不再像门户时代那样能够共享,搜索引擎开始逐渐失去原以为固若金汤的流量入口。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被动的信息推荐正在替代主动搜索成为主流。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各类应用百花齐放,争夺着用户的时间。

20年来,搜索引擎从PC时代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入口,缔造出百度、谷歌、搜狗、奇虎360等一批大公司,走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孤岛里,逐渐式微。

回顾中国搜索20年,或许也相当于回顾百度20年。看过这20年,你会了解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更理解其中公司的起起落落。今天,新时代的竞争者们让讲求“用完即走”的搜索引擎处于弱势,百度等公司也逐渐触到了广告营收的天花板,努力寻求下一个增长引擎。

这不再是一个搜索为王的时代,但搜索的故事可能会换一种方式继续讲下去。

— 1999-2005 —
搜索萌芽 百度发家

01

竞价排名起家

为百度带来源源不断营收的竞价排名,就像让人欲罢不能的大麻,成为导致其在此后陷于舆论声讨、难以持续创新的最大诱因。

1999年底,李彦宏回国了。他拿着120万美元的投资,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与好友徐勇开始创业。

在此之前,他在硅谷做了8年搜索业务,在搜索引擎技术领域,李彦宏排得上世界前三。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得到精确的搜索结果并不容易,当时,国内还没有企业做这件事。

那是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当时,这门生意还只是向B端收钱。2000年1月1日,百度正式成立,半年内百度中文搜索技术正式诞生,包括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陆续用上了百度的搜索技术。

不巧的是,以搜索技术见长的百度赶上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期,各个门户都不愿意花大价钱支付搜索服务费。“我们很快占据了中文搜索技术服务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可是我们依然没有盈利,这样的业务模式显然是有问题的!”焦虑的李彦宏急需一个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这时他发现,硅谷公司Overture推出的“竞价排名”模式或许可以成为搜索引擎的生存解药。这家公司通过拍卖搜索结果的排名,在一片萧条的互联网行业,市值竟高达13亿美元,收入相当于如日中天的雅虎总收入的35%。

林军在《沸腾十五年》一书里写道,在2001年8月的董事会上,李彦宏坚决提出:把“百度”做成直接面对终端网民的搜索引擎网站,推出竞价排名机制。这引起了董事们的强烈反对:“Robin!我们当时投资可不是让你做竞价排名的!“

吵了三个小时,李彦宏发怒了,他猛地将手机朝桌上摔去,嚷着“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了拉倒!”

结果众所周知,董事们妥协了。

2001年8月,Baidu.com Beta版上线,页面只有简洁的搜索框,加上一个爪印。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就此出世。

次月,竞价排名业务展开,很多企业为了自己的公司名字能够在门户展示而竞价购买。而在B端,由于寒冬已至,各个门户纷纷拖欠付款,李彦宏凭借竞价排名度过了此劫。

只是当时,他们未料到,为百度带来源源不断营收的竞价排名,就像让人欲罢不能的大麻,成为导致其在此后陷于舆论声讨、难以持续创新的最大诱因。

02

内容护城河抗衡Google

面对Google的进攻,百度推出一系列产品,凿出了一条围绕搜索的内容护城河。

早在1996年,李彦宏还在华尔街时,就曾提出了搜索引擎的人气质量定律,也就是超链分析技术——谁的网页被链接次数多,那个网页就被认为是质量高,人气旺,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李彦宏将之称为人气质量定律。1996年6月,他所在的公司申请了这一方面的美国专利。

1998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两位研究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类似的原理上,为超链加上了权重,应用在搜索结果中,他们创立了一个叫Google的搜索引擎。

当李彦宏将百度业务集中到建立推广中文搜索门户的时候,Google中文搜索已经开通一年多,凭借“自动抓取网站信息”的机制以及更合理的网站排名规则,成为大多数中国网民搜索资料的首选。

面对国际上最主流的搜索引擎Google的中国本土进攻,百度内部发起“闪电计划”,成立了以“小天才”雷鸣为首的技术突击队,要在9个月内“让百度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

此外,百度推出一系列产品,凿出了一条围绕搜索的内容护城河。

2002年,百度MP3上线;2003年,图片、新闻搜索业务上线;百度贴吧上线,切入了社交网络领域;2004年,百度收购导航网站hao123,获取大量流量入口;一年后,百度知道上线,将互动问答平台与搜索业务结合。

CNNIC发布的第15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娱乐”成了核心功能。

内容壁垒成了百度当时最大的优势。很多刚刚接触互联网的小白第一个打开的页面就是hao123网址之家,打开“百度一下”,图片搜索、MP3搜索、贴吧等产品能很好得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

hao123界面

这些产品为百度带来了用户和流量的巨大增长。在Google还未正式进入中国之时,百度先行取得阶段性胜利。

2003年6月,由中国电脑教育报举办的 “万人公开评测”公布了评测结果:59.06%的人选择了“Baidu比Google好”,Baidu.com首次超越Google,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

03

另一个敌人:周鸿祎

当时的周鸿祎希望背靠雅虎大战百度,但却恰恰因与雅虎高层意见不合,缠斗两年,而错失战胜百度的良机。

相比于谷歌,当时的另一个对手,才真正关系到百度的生死存亡。

1998年,周鸿祎成立了3721,主要与其他网站达成合作,在网站上投放弹窗广告,同时在网站上下载的软件,会捆绑许多其他软件和文件。这种盈利方式开创了我国互联网盈利方式的先河,但也让周鸿祎一度颇受争议。

2002年,周鸿祎和李彦宏狭路相逢,一同争夺IE的地址栏——谁拿到了地址栏,谁就占领了流量入口。双方甚至上了法庭,但这只是二人战争的开端。

2003年前后,雅虎曾经谋求以1.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百度,在李彦宏犹豫之时,雅虎选择了出价更低、盈利能力更强的3721,最终以1.2亿美元收购了3721,任命周鸿祎为雅虎中国总裁。

当时的周鸿祎希望背靠雅虎大战百度,但却恰恰因与雅虎高层意见不合,缠斗两年,而错失战胜百度的良机。

周鸿祎上任伊始就对雅虎中国实施改革: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实现雅虎搜索的本地化、推动雅虎电邮取得优势地位。这些变革颇具成效,2004年底,雅虎中国在华业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雅虎搜索超过Google中国,加上其独立搜索网站一搜后份额与百度持平。

但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要更多的预算。对于周鸿祎大刀阔斧的变革,雅虎总部并不买账,他们更在意营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搜索超过百度成为市场第一,却不提供任何资金支持。这直接导致了周鸿祎与总部关系恶化,在双方争论不休时,百度已踏上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百度突然宣布Google参与其新一轮融资。这个时候,Google刚刚上市,股价持续上涨,开始筹办百度上市的李彦宏将百度塑造成“中国版Google”。

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定在了27美元,股价自开盘起一路狂飙,最终收盘价定格在122.54美元。这让李彦宏当场泪流满面,百度创造了互联网经济泡沫出现后的股市神话,让整个纳斯达克股市都为之沸腾。

百度上市同月,周鸿祎正式离开雅虎中国,一代搜索之争暂告一段落。此时搜索格局还是三分天下之势:百度、谷歌、雅虎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37%、23%、21%。

— 2006-2023 —

寡头百度 搜索巅峰

04

雅虎掉队

马云举棋不定的调整让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卫士的出现又给了雅虎致命一击,雅虎中国的搜索市场份额骤降至不到5%,彻底退出了搜索第一梯队的竞争。

周鸿祎走后,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找来了马云。这次他选择将雅虎中国完全交由马云打理。

2005年8月,雅虎宣布用总计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

有流量、能赚钱的搜索一直是马云惦记的香饽饽。甫一上任,马云便立下豪言壮语:“三年内,在中国,搜索就是雅虎,雅虎就是搜索。”

11月,雅虎在马云的带领下抛弃了门户概念,首页仅留一个搜索栏,此外,马云还叫停了一搜、无线、广告等盈利业务。

这超出了雅虎总部的容忍极限,未过半年,杨致远就勒令马云恢复雅虎中国首页、恢复原有盈利部门,雅虎中国又再次以门户面目出现。

这时,周鸿祎携360安全卫士归来,主打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当时互联网环境还非常糟糕,被盗号、中毒等安全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一位网民。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半年内有1.95亿网民上网时遇到过病毒和木马的攻击,1.1亿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问题。

这款能够杀除“流氓插件”的产品一经推出装机率就直线上升,轻而易举将3721判了死刑。

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棋不定的调整,让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卫士的出现又给了雅虎最后的致命一击,至此,雅虎中国从超20%的搜索市场份额,骤降至不到5%,彻底退出了搜索第一梯队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