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帝还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了他所有的儿子。5年后,康熙依然愤愤不平,将一顶“本朝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头上。

谁能想到,这对水火不容的君臣,在40年前,还是朝堂上的一对佳话!

作为一个出身豪门的”官三代“,索额图既努力、又幸运。

他的父亲是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哥哥是一等公噶布喇,侄女是康熙青梅竹马的皇后赫舍里氏,侄孙是康熙最看重的太子胤礽。

在家族的助力和影响下,索额图的仕途起点,注定要比别人高出许多,胆识谋略也超脱于常人,所以,他得以追随康熙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签订《尼布楚条约》、灭掉噶尔丹。

由于索额图在家中排行老三,又位极人臣、过目不忘,所以,人们常戏称他为“三眼索相”。

“三眼索相”的成名之路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为了让8岁的皇三子玄烨顺利继承皇位,顺治临终前,特意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六年后,首辅索尼病逝,处处要强的鳌拜,不甘屈于辅政大臣末位,开始锋芒毕露、在朝中遍植党羽。

他不顾康熙地反对,先是逼死了第二辅政苏克萨哈,又威逼利诱,拉拢了第三辅政遏必隆。

鳌拜对待朝中同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待毫无倚仗的百姓了。

一时间 ,弹劾鳌拜欺压百姓、卖官鬻爵的折子,如雪片般飞进了皇宫,鳌拜自知理亏,就托病不朝,年仅14岁的康熙无法理政,只得亲临鳌拜府,请他出山。

谁知,康熙刚进内室,就发现鳌拜在被子中,藏了一把锋利的尖刀!康熙强作镇定,大笑解围道:“看来,随身带刀,真是咱们满族人的一贯传统啊!”

回到宫中,康熙惊魂未定,鳌拜不除不行了!

但鳌拜手握40万大军,朝中尽是他的耳目,要除掉他,谈何容易?

康熙略一思忖,立马想到了一个人,他一定能帮自己拿个主意。

1、舍身取义、智擒鳌拜

1669年5月,康熙以下棋为名,频频召索额图进宫。

不久,索额图主动放弃肥缺,冒着会被鳌拜杀头的风险,毅然辞去从二品吏部右侍郎的职务,自降一级,担任康熙的一等侍卫。

他组织了十几位亲贵子弟,以摔跤为幌子,为康熙训练了一批勇士。

一日,鳌拜入宫拜见,刚踏入武英殿的大门,就被一群勇士团团围住,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兵不血刃,除去了心腹大患。

作为回报,索额图从正三品侍卫,越级提拔为正一品国史院大学士,半年后,又荣升保和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傅,成了名副其实的群臣之首。

这一年,索额图只有34岁。

2、运筹帷幄、平定三藩

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仗着封地上的军权、政权、财权、日益骄纵,大有和朝廷分庭抗礼之势。

当时,天下大定,为着大清的长远考虑,康熙决定撤藩。

没想到,索额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皇上,撤藩之际,三藩必反!”

康熙年轻气盛、不以为然道:“吴三桂这些人存有异心已经很久了,现在撤藩,他们要反,不撤藩,他们也要反,不如先发制人,还能掌握主动权。”

“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清史稿·吴三桂传》

果不其然,撤藩旨意刚到云南,吴三桂就联合耿精忠扯起了反旗,声势之大、兵势之盛,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

八旗兵出师不利、屡屡受挫,康熙也跟着心灰意冷、一度萌生了退位下罪已诏的想法。

大清存亡之秋,索额图又一次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