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硪”传承文化该怎么推广(分享“打硪”传承文化的推广方式)
8月25日,是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志愿者们在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南井村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3天,所有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保健服务、广场舞教学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一天,志原者们将完成一项意义非凡的任务——推广“打硪”比赛,助力湖南首届旅发大会。
(志愿者与当地村干部们合影留念)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早早抵达了龙泉村,准备与当地村民一起参与“打硪”比赛的启动仪式,体验非遗文化“打硪”风采。
活动中,龙泉村村干部、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推遗文化传承人相继发言,对省体职院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志原者们简单介绍了“打硪”的由来——“打硪”的本意是用硪砸土或夯地,为建造房子、修堤筑坝打地基。
赵楠作为省体职院志愿者代表在活动中发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历史赋予新时代青年庄严而崇高的使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肩负起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责任和义务。”
活动现场,龙泉村“打硪”教练们为志愿者们赠送了“木硪”和相关书籍,希望大家能将“打硪”这项非遗文化传承并发扬。
(志愿者代表赵楠发言)
(打硪教练们为志愿者们赠送“木硪”和相关书籍)
当日10时整,志愿者们和村民现场观摩了“飞硪”和“抬硪”两种“打硪”表演的全过程。8名平均年龄55岁的阿姨们唱着着高亢有力的打硪号子,和着整齐的步伐,合力持绳抛打,硪时高时低,起落如飞,大家边走边打,一下子将现场的每个人都带到了热烈的劳动气氛中,精彩的“打硪”表演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之后,志愿者们也争先体验该项非遗文化活动,随着嘹亮的打硪歌结束,大家放下工具,看着比之前平整的地面,露出了自豪喜悦的笑容。
(志愿者们参与体验学习“打硪”)
慈利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演绎出博大精深独具特色魅力的劳动文化,慈利打硪号子是古时人民兴修水利时创造的一种打硪民歌,用“硪”作为砸实地基的劳动工具,用打硪号子演绎兴修水利的劳动场景,展示宏大气魄的农修劳动文化,后被高峰儿女发扬传唱,修建了茅庵水库,成为高峰乡饮水的源泉,打硪号子在上世纪广泛应用于慈利兴修水利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慈利打硪号子,是一种最能体现劳动人民朴实情感的溇澧乡䪨,一种泻意奔放的劳动呐喊,一种独具舞美的劳动文化,一种燃烧激情的劳动艺术,更是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值得传唱的劳动声音、值得传承的劳动文明。
本次活动是2023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师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中一次难得的体验学习,大家沉浸在“打硪”之中,深深的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同艰共苦的战斗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先辈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这种独特的劳动方式,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传承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保护并传承好这一独具特色魅力的劳动艺术、劳动文明,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非遗展现更加夺目的生命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