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开始上涨!3000元以下再涨300,达到5000元不涨合理吗?

5月26日,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23年养老金调整通知,确定养老金第18次连涨正式开启,涨幅为4%。紧接着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到要在7月底前补发到位。根据各省市养老金发放日期来看,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每月的中下旬发放,现在6月已经过半,大部分省市养老金都已经发放完成,而还没有任何一个省市公布具体实施方案,这样来看大概率是赶不上本月补发了,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各省份都将在7月补发到位,在接下来的这二十多天里,各省市都将陆续公布具体方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调休社保之窗,我们将第一时间带来各省市养老金调整方案的解读。

养老金即将上涨,有部分退休人员认为目前养老金的差距太大,为了缩小差距,应该控高提低,近日网上有人提出3000以下再涨300,达到5000不涨的建议,这样调整真的合理可行吗?为此,我们专门就此建议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如此调整,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在职人员不愿意多缴纳养老保险,影响养老基金的发展

养老保险、养老金和养老基金是一个整体,三者组成完整的运转体系,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划入养老基金,养老金又从养老基金里面支出,所以养老保险的收入是整个运转体系中最根本的存在,而又存在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老保险“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个原则的激励作用,才有更多人愿意多缴费和延长缴费年限。假如低于3000元的再涨300元,而高于5000元的不涨的话,那就违背了“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基本原则,也失去了公平性。最后的结果就是缴费多少和缴费时间长短在养老金调整时没有区别,大家都是一样的对待,这样一来肯定极大地打击在职人员缴费的积极性,必然会不愿意继续多缴费和长缴费,甚至还有人会选择断缴,长此以往,养老基金就会入不敷出,最终导致收不抵支,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破产。

第二、各地消费水平不同,一刀切的模式难以保证所有人都能接受

全国31个省市养老金均各有不同,因为在测算养老金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平均工资也肯定不相同,所以最终测算出来的养老金肯定是有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各地消费水平不同,一样多的钱在不同城市能办的事是肯定不同的。例如每月3000元的养老金,在消费水平低的A市,可能不仅能够满足退休人员生活需要,还能余下钱来旅游等等。但在消费水平较高的B市,3000元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所以,每年调整养老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退休人员生活不受物价上涨等因素所影响,各省市上涨方案也不同。如果高于5000元的停止上涨的话,那么可能会影响部分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这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第三、收入3000元以下的人员数量大,额外加发金额巨大,养老基金难以承受

虽然我国养老金的差距比较明显,但是大部分都是集中在3000元左右,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并不是特别多。虽然国家已经连续18次给退休人员上涨养老金,但是从近几年的涨幅来看,都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再加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而在职人员的数据每年以千万级别的数量在减少,这样就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的人越来越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如果养老金低于3000元的再涨300元的话,这样一笔巨额的支出对于养老基金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可能会加速养老基金的破产,最终导致所有退休人员都将面临无养老金可领的局面。

综上所述,养老金调整是一个综合测算的过程,缩小差距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可能简单粗暴地控高提低,从而破坏养老基金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最终导致整个体系瓦解。因此,低于3000元的再涨300元,高于5000元的停涨是不合理的。